查看原文
其他

应用型本科方阵入局,职教改革将深度改变中国高教及引才格局

王世新 学术桥Acabridge 2019-04-29
 
点击「学术桥」快速关注我们 

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要转应用型!有谁会想到,聚焦于职教领域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一句话,一个时间坐标,让本来通过分层泾渭分明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明确要加入第三种力量,它将被归于职业教育,却能够授予学位甚至会有硕博点,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本科高校的主体。

中国院校结构三元系统的确立,将对高校分类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引进结构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深刻的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和与综合性大学数量的此消彼长过程中,将会产生与之前较大差异的人才需求,这也需要准备回国的学者特别是准备出国求学的学子持续关注。



  继2月13日国务院公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之后的第6天,教育部又专门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非常详尽的解读了方案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足见重视程度。


从发布会内容也可以预见,如同“双一流”一样,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将一一出台对方案进行细化和分解,这样才能下好职业教育这“一盘大棋”。


  在高职高专对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方案中的“2022年,一大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自2015年11月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0所地方性本科参与试点,在教育部2018年6月14日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全国本科院校一共有1243所,300所已经占了近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数字明显还会在1000余所地方本科中继续扩张,如果职教改革的转型预期目标可以达成,那么即便以目前最基准300所这个数字来看,高等应用型本科方阵也将成为一支不小的力量,将从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深刻改变中国高教整体格局。


一、高等教育院校格局的变化


  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基本上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形成的。经过建国初期的调整、改革,逐步实现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而在类型教育上也基本上形成了以本科为主体的普通高等教育方阵和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阵。截止到2017年5月,在2631所普通高校中,1243所是本科院校和1388所高职高专,院所数字基本相当。


  这种实质上以分层来界定教育类型的方式在此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得以明确总结,方案第一句就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还有一层潜台词不知道大家是否读出了:这其实也给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启动部分本科转应用型时,相关高校领导担心“降格”处理的明确回应,这等于再次强调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已经由国家界定为两种平等的教育类型。当然,想要改变公众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需要职业教育必须用市场、用实际结果来证明自己,无疑职教改革带来了这样的契机。


  但更重要的是,在原先的本科方阵和高职高专方阵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应用型本科方阵,它属于职业教育,却是本科层次,可以发学位证,甚至也可能有硕博点,那么未来的高等教育院校格局将从原来泾渭分明的二元体系变成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或者学术型本科,以下统称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的三元系统,这对美欧的高等院校布局都有借鉴之处,有点类似于包含综合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三种类型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却是截然不同属于中国自己的模式。


  在这个三元系统中,处于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的处境最为微妙,并将会长期处于研究型本科与高职高专两种引力的牵引之中,最关键的依然是将会纳入到哪个评价体系中,是依然在本科体系中,还是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甚至自成一个新的体系?根据目前的改革方向,应该更偏向于纳入到统一的职教体系中。这样一来,就必须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成为发学位证的高职院校,二是摆脱不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惯性,变成不上不下,不接地气“夹心层”。


二、学术型本科向左
应用型本科向右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型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借鉴世界各个领域最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实现弯道超车,这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如此。


  根据目前的整体情况可以推测,未来学术型本科将在中国特色基础上更多借鉴美国经验,这从目前国内顶级高校纷纷实施大类招生和教学,重视基础学科和通识教育,“常任轨”制度(tenure track system)等方面的改革就可以看出。而应用型本科或者职业教育将更多的借鉴德国模式,这不但一直是国内职业教育的共识,甚至可以从教育部发布会中的一个细节看出来,其中特别提到,将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


  再确切的说,是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这也是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而凑巧的是,实施方案中不少内容都能看到德、日、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影子,比如瑞士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可以无缝衔接,比如日本重视完善职业资格制度。2010年,日本实施新的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段位制度》,其核心是将不同行业、专业等级中已取得的国家资格、民间资格等,按新标准全部转换并统一为新的评价制度,以确立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以此改变传统的职业技能评价方法。


三、就业市场是应用型本科
发展的试金石


  应用型本科不但会受到来自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高专两种引力的影响,因其方阵扩张与否会直接反作用于中国的高教格局,而试金石就是就业市场。


  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如果你熟悉中国高教发展历程,我们的高校转为应用型相对来说反而应该简单。因为中国高校1951年开始仿照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其特点是本科专业领域过窄,强调毕业只要专业对口,不用培训即可使用,比如会计学还可以分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审计等,当然这也符合当时的国情和计划经济的特点,虽然现在大学根据时代变化调整专业,好一些的大学更提倡宽口径定义本科专业,但是这种模式基本贯穿到现在,如果你从美国教育体制反观上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实整体上更像是一个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无疑是世界最强的,想一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产业,哪一个产业中全球二十家顶级公司中有十五家出自美国?既非汽车业,也不是生物制药,而是高等教育,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前20名中有15个美国高校足以说明问题。在美国有7000多所大学,研究型大学却仅不到300所,这其实也可以反向印证中国应用型本科方阵未来规模和前景,在目前100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都有成为应用型的可能。


  而对于中国大部分高校来说,进入“双一流”可能性非常小,如果转为应用型则更有可能凭借优势学科获得国家更多的资助,而产教融合方面的各种激励政策则拓宽了资金的来源和发展的途径,1+X的证书制度改革更为毕业生加持了借以傍身的光环……这些都是促使其改变的动力。


  但最终的试金石和成败的关键,还是就业市场。


  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就业越来越难与本科教学定位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脱钩正相关,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应用型本科纳入职教改革也是一场高等教育就业层面的供给侧改革。


  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在学术机构之外的岗位应该比学术型本科有明显的优势,并占据主要的岗位,只有这样的零和博弈成功才能证明中国的应用型本科成功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子报考,才会有更多的本科高校加入这个方阵,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中国地方性本科来说将是一个痛苦的工程,需要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师资配置,引才育才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四、院校格局的改变带来
高教人才市场变局


  自十八大以来,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最热的词汇,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上升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度,而人才无疑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动力,身处大量高端人才回国的洪流中,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作为国内面向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机构最重要的海内外高层次引才平台,最能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变化。


    但随着2022年一大批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时间表的临近,由于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定位,必然带来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当然这不是说应用型本科就不需要研究型人才了,只是方向完全不同了,区别可以参照《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和霍华德,一个侧重于基础研究,一个侧重于工程技术的应用型研究,随着应用型本科规模的扩大,两方对于人才的数量和专业需求也会此消彼长,这非常值得准备回国学者认真研究,特别是打算出国留学的学子来说,更要对这个趋势有所注意,再根据兴趣判定自己要学的领域。


    个人的判断是,学术型本科的需求会减少,入职门槛会更高,但待遇会更好,因此对于有志于进入中国学术型本科或者研究机构的学者应该想办法尽早回国,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坑会越来越少;而应用型本科由于在转型过程中,随着这个方阵规模的扩大,对于人才特别是有过产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需求将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各方面的待遇也会逐步提升,而且从高职高专到应用型本科还将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互通市场,这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来说,由于学校池增多,竞争加剧,应该是巨大的利好。(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学术桥执行总编辑)



对此次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您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阅读 

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要转应用型

他归来直奔天工大不到半年斩获“天津千人”

深受“战斗民族”熏陶她将学生要求更严格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